您好!欢迎光临三僚堪舆文化!
微信
全国咨询热线
0797-5238888
13076513991
新闻中心
网站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行业资讯
十三陵之孝宗泰陵
发布日期:2020-03-09

十三陵之孝宗泰陵


 泰陵是明孝宗朱祐樘与孝康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。泰陵位于天寿山陵区西北部笔架山东南麓。笔架山,又称史家山,因形如笔架而得名。笔架山走向约为南偏西30°, 主峰海拔500余米,是天寿山区较高的山峰之一 。 

从外形上讲,笔架山与天寿山极为相似, 都是三峰耸立, 高入云端。所不同的是,笔架山位于陵区西北部,无论从其高度、体量和气势而言,都无法与天寿山相提并论。尽管如此,作为一座帝陵的主山, 笔架山还是绰绰有余的。其山形气势,远远超出了裕陵的石门山和茂陵的聚宝山。从泰陵北望,笔架山拔地而起,横空出世,俯视群峰,颇具王者气概。白云飘飘,丹枫点点,为秀美山河又增加了几分诗情画意 

泰陵来龙发脉于主峰之下,奔涌而下,直达山脚,形成一扇形缓坡。缓坡前缘突起一椭圆形山丘,形如钟乳高约50米,这就是风水家梦寐以求的金星峦头了。根据形家"龙贵最后一节"的说法来评论,泰陵落脉形态生动,气势鲜活,美中不足的是来龙较短,坡度较陡,主山与陵寝较近,似有压迫之感。

泰陵左侧为一条形缓坡,似为蝉翼龙砂。西侧为一冲沟, 数百年冲刷,加上当地居民挖土,已成低地。当年有无蝉翼虎砂,无从考证。但从明陵追求大气自然,不尚人工堆砌的一贯风格看, 似乎当初就是阙如 

泰陵龙虎,与前面几陵迥然不同。笔架山东侧为天寿山西麓,弯曲环抱;西侧为莲花山和大峪山,回顾有情。四山环抱,形成了一个独立的、向南开口的山间小盆地。如果说谐趣园是颐和园的园中之园, 那么, 泰陵就是十三陵盆地中的盆地了。这个盆地中,七面环山,可谓"藏风";两水交合,可谓聚气";  "三台"耸后,可谓"崇高";  "华盖"居前,可谓尊贵"。形势倶备,诸美咸齐,真是一块不可多得的"帝王真宅"也。

泰陵左侧为灰岭沟流水,沿天寿山西麓环流而下,至陵宫前方向西弯转, 过三孔桥与锥石口流水会合, 从陵前山口向南流出。清人谈迁在《国榷》写道,弘治十八年十月庚午, "葬敬皇帝于泰陵。泰陵临溪水,直流若干里,制又卑隘,识者知其地不吉也"。这种说法值得商榷。我对泰陵水流做过详细考察。 我觉得,泰陵的灰岭沟水流,与长陵的老君堂水流、献岭沟水流相比,并不显得直射,相反,还要弯转一些。十三陵地形与陵寝分布示意图也表明了这一点 。 谈老先生之所以那样说, 我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:一、 清代无准确的测量技术, 没有精确的大比例尺地图, 谈先生也无暇做出详细的全程考察, 他以白己的局部考察和感觉提出这样的看法, 自然难免失误之处。二、孝宗之子武宗,是一个荒淫无道之君。在中国古代社会里,风水术中的"荫后"说法十分盛行,儿子辈出了问题,往往就要从老子坟头风水上找原因。谈老先生也许是受了上述恩维的影响吧。

墓主筒介

弘治皇帝朱祐樘,宪宗第三子。成化六年(1470)生,十一 年(1475)立为皇太子,二十三年(1505)九月即皇帝位,次年改元弘治。

孝宗幼年与太监宫女在一起,生活艰苦,提心吊胆,对宪宗朝的腐败与黒暗极为不满。他即位以后,对各种弊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整治。首先,它淘汰"传奉官"2000余人, 罢免禅师、国师、佛子、真人等1000余人,罢黜了不学无术、依附权要的阁臣万安、 尹直等人, 残害忠良、 胡作非为的太监梁芳、外戚万喜及其党羽均被治罪。一时间,人人拍手,万民称快。

孝宗选用贤臣,勤于理政。他重用的刘博、刘健、李东阳等都是忠正之臣,在弘治朝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为了及时处理政务,他除了早朝、晚朝之外,又增加了"平台召对"这一与大臣会面讨论问题的方式。每遇重大事项,他都反复询问,讨论详明,让阁臣写出批词,自己再批改频发。

孝宗对臣下宽厚平和。有些官员, 觐见皇帝时比较紧张, 或者滑倒,或者出汗,他都不做计较。一年冬天夜晚,孝宗坐在宫里,又黒又冷。他想道,那些晩上办公回家的官员,摔倒了怎么办呢遂下旨凡是在京官员夜还, 一律令铺军执灯传送。

孝宗生活节俭,不近声色。他一生不纳妃嫔,与皇后张氏相爱,如同民间夫妻,孝宗一生只娶一人,在古代帝王之中唯此一人。当时宫中普遍喜欢松江府织造的大红锦缎,孝宗认为过于奢侈,遂下令停造此布。

由于孝宗拨乱反正, 发展生产, 社会矛盾缓和, 士民安居乐业,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,史称"弘治中兴"。弘治十八年(l505)五月,孝宗病逝乾清宫,享年36岁, 十月葬泰陵。孝康后张氏,孝宗元配。成化二十三年(1487)选为太子妃。孝宗即位,册为皇后。武宗立,尊为皇太后。世宗入继大统,称"圣母"、  "伯母"。嘉靖二十年(1541)八月病逝,十月葬泰陵。